砂山四校始建于1958年,是沈阳市市区最南端的一所标准化小学,2004年5月16日学校被确定为沈阳市第一所农民工子女就学指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220平方米,建筑面积3895平方米,现有40名教师,530名学生,目前学校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2名农民工子女。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孩子,迈入了区先进学校的行列,学校先后荣获辽宁省“雷锋号”先进集体、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等30多个荣誉称号。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不断赢得了新的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指定学校,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04年10月12日,国家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光临我校,给予了学校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分别对我校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省、市、区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砂山四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学区特点是“三多三少”,即:家长中下岗人员多,特困家庭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家长中有学历的少,有稳定工作的少,学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少。相当多数的家庭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都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状态,我们从校情出发,重新审视和研究学校工作,为学校发展寻找定位,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立足和平,胸怀全国,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以更宽广的视野贯彻《义务教育法》;以人为本,倾注爱心,为每一个在校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以更和谐的教育贯彻教育方针。我们认为,接收一个农民工子女就是托起一个未来,保住一批农民工子女入学就是保住一片希望,还给他们一个欢乐的童年,让他们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真正落实-在视察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题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指示精神,实现公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从学校实际的情况出发,形成了学校“三园为一体"的办学特色:博爱的家园——容纳五湖四海,关注-。开放的校园——汇集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成长的乐园——精心教育培养,奠定发展基础。1、博爱的家园——容纳五湖四海,关注-。 “博爱”是我校倾注爱心教育思想的集中概括,是我校多年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赞许和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和平区红十字会给我们命名为“红十字博爱学校”。我校的博爱体现在:既爱本地的学生,也爱外地的学生; 既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爱家庭困难的学生;既爱学习好的学生,也爱基础差的学生。2、开放的校园——汇集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开放,是我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开放,才能使我校走出生存的危机;只有开放,才能使我校克服办学的困难;只有开放,才能使我校实现新的发展。首先,我们与社区中的各种组织进行“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学校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和建立活动基地等形式利用好社区资源。在社区的帮助下,聘请砂阳于休所的老干部为校外辅导员;老干部主动捐款5000多元为我校组建了民乐队。 其次,拓宽办学渠道,寻找学校发展机遇。我校不断拓展各种渠道,动员和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教育,携手共筑爱心工程,区教育局不仅在政策上扶持,还投大量资金用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我们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捐资助学,如省、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基金会、区红十字会、区国税局等单位和个人对学校进行资助,资助贫困学生达100%,受助金额为22.6946万元;捐助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88.2277达万元;合计110.9223万元。3、成长的乐园——精心教育培养,奠定发展基础。“博爱,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开放是改善条件的保证,但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上,为学生营造成长的乐园,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怎样使这些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我校领导与老师们共同研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策略,因为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要加倍关爱了他们的成长进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们的公平教育思想,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学会”:①学会尊重与信任。 ②学会商量和对话。 ③学会宽容和等待。④学会表扬与激励。 ⑤学会因势利导和按需帮助。“五个学会”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3)为每位农民工子女建立《成长档案》,倾注了老师的一片爱心。(4)定期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开办讲座,搞咨询。转变家长教子观念,改进教子方法,提高家长素质。我们秉承着“关注热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园,用爱托起了农民工子女的未来。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砂山街玉屏一路5巷2号
电话:024-621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