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家长分享网 > 江苏 > 扬州

扬州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公办普通中学)

[手机版]
扬州中学介绍:

  
  江苏省扬州中学
  校 风:正直向上 热于求知


  学 风:慎思明辨 格物致知
  教 风:进德修业 教书育人
  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1902年仪董学堂创立。这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经费出自盐务,总办由两淮盐运使担任,首任总办为程仪洛(字雨亭)。运署内有仪董轩,为纪念西汉哲学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学堂亦因此得名。不久,运使易人,学堂改名两淮中学堂。
  继仪董之后,扬州复有尊古学堂、扬州府中学堂的兴办。尊古学堂后改为两淮师范堂。1912年春,两淮中学堂与扬州府中学堂合并为淮扬合一中学。翌年按《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规划书》统一规定,改称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与此同时,两淮师范学堂也改称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五师自任诚(字孟闲)接任校长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校地由左卫街梅花书院旧址迁至大汪边,拓校基百余亩。名师有著名画家吕凤子,《广陵潮》的作者,通俗小说家李涵秋等。
  八中校址在羊巷,李荃(字更生)接任校长后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易单轨为-,增加招生名额;实行能力编级法,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李城驻军交涉,1924年校址旧府署。先后在八中任教的有李校长跪请其母而卒就教席的董伯度,有担任教学主任且兼教国文的朱自清,有后来成为著名英汉词典的厉志云和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徐谟等。
  1927年,八中和五师合并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周厚枢(字星北)担任校长。嗣后因实行大学区制,校名先后称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区立扬州中学、中央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大学区制度废止后恢复原名。今校分高中部、初中部和乡村师范科,以五师原址大汪边为高中部,八中原址为初中部,高邮界首原五师分校为乡师科。高中部除设立普通科和师范科外,又陆续添设土木工程科,机电工程科;且与上海同济大学合办德文班,学生毕业后直升同济。又创建女子生活部,招收高小毕业、年事稍长的女生,施以家事及女子职业教育。一度并有附属学校四所,还附设高初中预备班和德风中学。
  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教学质量上乘,教师学养深厚。其中有名师张煦候、汪桂荣、鲍勤士、徐公美、汪二丘、黄泰、王伯源、朱白吾、吴遐伯、方剑岑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扬城沦陷,师生星散四方。周校长偕部分师生分别在泰州上海复校。泰州部分又一剖为二,其一迁往上海租界,习称“泰校”;其一辗转苏北乡间,习称“苏北分校”原先在上海的,习称“沪校”。留扬的部分师先入羊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一度改名为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复员,先在羊巷复课,后迁回大汪边原址,但旧府署原址此后一直未能收回。
  新中国建立以后,扬州中学经过了整顿改选,上级党组织派党员干部来校,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校名初称苏皖边区二分区扬州中学、苏北扬州行政区立扬州中学、苏北扬州中学,1953年称江苏扬州中学。科目除普通科外,先后设工商合作科、水利工程科、数理专修科、土木工程科、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1951年扬州中学(校址羊巷)并入;工商科划出。翌年,职业专科全部划出。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黄应韶,1955年张卓如接任校长。“文革”前的十七年,继承的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成为一所实验性和示范性的普通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继承和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在开拓中前进。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了基础实施建设,校园面貌变化较大,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明显提高。
  扬州中学建校近百年来,毕业生数以万计,他们当中有-,原中顾委常委-,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更多的校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技骨干和素质劳动者。扬州中学还培养出了黄鸣龙、周志宏、李方训、朱物华、柳大纲、武衡等四十多位两院院士。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扬州中学将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并将对国家振兴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扬州中学点评